将毒品藏在香烟里,也难以蒙混过关。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资料图片)
他们,以青春与血汗铸就边关铁卡。
凡与毒品有关,都要严查,化学原料也不放过。
小小的泡面,给滞留群众带来大大的温暖。
春节前夕,临沧市镇康县军赛边检站,阳光灿烂,俨然初夏。一趟趟客车和大型货车“轰隆隆”地开到这里接受检查,然后离开。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一位位移民管理警察正在一丝不苟地检查过往车辆,排查是否有可疑人员,是否藏带毒品、枪支,严防偷渡,打击边境违法犯罪活动。镇康人民用爱国情怀守护神圣国土,近年来先后涌现了张从顺张子权父子等一批禁毒、守边英模。而最近3年,军赛边检站的123名民辅警昼夜在国境线上驻守,除了固有职责,他们还肩负起疫情防控的重担。他们用青春与血汗铸就边关铁卡,他们是祖国忠实的“戍边人”。
六七公斤重的各式装备
镇康县96.358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个又一个边检站筑成一道坚固的屏障。从云县通往清水河的二级公路上,有一座边检站——军赛边境检查站。站在检查站的二楼,可以看见邻国缅甸,群山起伏处,云海茫茫。
记者见到军赛边检站教导员陶虎菁时,他打趣道:“你们现在到这里算幸运了,我们刚搬进新楼不到半年。”四层高的办公楼窗明几净,窗外花木扶疏。
“军赛”是傣语,意思是“大河沙坝中的寨子”。2011年前,这里是莽莽苍苍的森林,几间农舍点缀其中。到了2011年9月,云县至黄金口岸清水河的二级公路修通,军赛边检站成立。该站扼守在镇康南伞、耿马孟定通往临沧、昆明的咽喉要道——振清公路军赛乡路段。
边检站的工作是要有效遏制“金三角”地区毒品内流,严厉打击贩毒、暴恐、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军赛边检站的成立也源于此。
陶虎菁有十多年军龄、四年警龄,算是一名“老民警”。3年前,他作为临沧边境管理支队选送到国家移民管理局学习的宣传人才,到中央电视台学习,时间半年有余。2020年过年前,他回到临沧,打算过完年再去北京。
没想到,因为新冠病毒的肆虐,他去不了了。2021年9月,陶虎菁来到临沧边境管理支队镇康边境管理大队军赛边检站任政治教导员。
陶虎菁到军赛边检站后,这支边检队伍达到123人。2011年成立时,军赛边检站只有18名官兵(没有改制前)、一辆绿色的老猎豹车、一条缉毒犬,没有营房、没有执勤大棚。随着沿线缉毒任务越来越重,缉毒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他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天从住地出发,走10多里路到线上查缉。
初成立时,军赛边检站共查获320余公斤毒品,抓获59名犯罪嫌疑人,破获一大批涉私、涉枪、“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案件。
军赛边检站也称为“流动的边检站”,民警们设点查缉,风餐露宿、日晒雨淋,终换来辉煌战果——11年来,累计查获毒品案件64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50余人,缴获各类毒品1.7吨,查获易制毒化学品359.75吨。
2013年,军赛边检站正式挂牌成立。2018年12月,全国公安边防部队转隶为国家移民管理警察,军赛戍边人脱下“橄榄绿”,换上“藏青蓝”,继续戍守在祖国西南边境线上。
2021年到2022年底,陶虎菁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于是和当兵时一样,与战友们早上6时30分开始跑操,列队唱歌、集体吃饭、点名上班。
近3年,是陶虎菁及战友们记忆中最特殊的3年。除了缉毒,他们还多了一项重要任务——防疫,筑起疫情防控的“防火墙”。
工作中,他们穿警服、防弹衣、防护服,身背执法记录仪,拿着手电,挎枪,持警棍,装备重达六七公斤。
“查毒品是老本行,轻车熟路。但是防疫更难,要查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不容易。”陶虎菁感到工作和精神压力骤然增大。
说归说,陶虎菁身上总有一股军人的英雄气,他要把军赛边检站打造成“军赛铁拳”——缉毒打私查缉队、强边固防巡逻队、民族团结宣传队、警地文化小乐队、戍边卫士篮球队相继成立。
被汗水浸透的防弹衣
军赛边检站站房楼下的草坪上,经常晾晒着一件件黑色防弹衣,它们被民警的汗水浸透了。
范一涛在军赛边检站待了8年,他的记忆里有苦亦有乐。
“老站部”是范一涛和同事们的共同记忆。2014年,范一涛来到军赛边检站时,边检站已经挂牌成立一年多,但有站没有房,他们只能租住在老百姓家里。8个人一间大通铺,吃饭得站着,洗澡得去附近的小河边,卫生间在山上,垃圾要运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处理,这样的生活持续了9年。
而最让小范难以忍受的,是酷热。
小范是曲靖人,退伍后被分配到军赛边检站。“刚到时,受不了40多摄氏度的高温,失眠、头痛,很难受,需要适应很长时间。”
11月初的军赛,阳光明媚,如同昆明的夏天。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军赛最好的时节。除此之外,移民管理警察们迎来的是一天接一天的酷暑。“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打一个生鸡蛋在地面上,马上就熟了。”小范说。
9年来,在上级选址建站的同时,移民管理警察们因为居住地远,上班得走几公里的路,骄阳如炬,但他们不得不忍受和适应。
时间来到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边境一线的疫情防控形势尤其严峻。这里的民警不仅要顶着高温查缉毒品,还要严防死守,不能让新冠病毒过境。
他们昼夜工作,忍受隔离衣、防护服下蒸笼似的考验。“这种流汗的感觉难以形容。住民房的时候,没有条件洗澡,人就没法好好休息。”小范说,后来单位给大家盖了活动板房,解决了洗澡的问题,大家下班后能洗澡,就已经很满足了。
军赛边检站是镇康县的一个前沿哨所,要接纳来自云南省内及湖南、江西、四川等省份的生意人或打工者,还有许多来自境外的人员。疫情防控这3年,移民警察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任务更重。面对毒贩从容不迫的他们,查到黄码和红码时,心里也会发虚。
“有一次,一名乘客的健康码在边检站显示绿码,但到了普洱变成了黄码,我们知道后确实有些害怕。”对范一涛和他的同事而言,他们是第一接触者,每天都有被隔离的风险。“虽然身心俱疲,但谁也不希望自己因此离岗。”范一涛说。
3年来,他们也面对很多的不理解。来往车辆中的乘客形形色色,有不愿意出示健康码的,有愿意出示健康码但不会操作的,他们得近距离帮助乘客操作手机。“有时候黄码跳出来,你的心脏也差不多要跳出来了。”范一涛笑言。
查缉毒品和挡住病毒过程中,对他们来说,最难忘的还是被罩在隔离服里的感觉。“再好的身体也难耐那种闷热和乏力”,戴面屏、隔离面罩时间长了,镜片就模糊了。在各种衣物的裹挟下,汗流不止。下班后脱下衣服,防弹衣全部湿透了。“胸口闷、喘气难,得坚持4小时。”范一涛说。3年下来,他们大多数人皮肤过敏,长痱子。
尽管这样,他们仍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工作积极性从未减弱。
这3年,毒品运输发生了变化,更加隐秘、花样翻新,但仍逃不过军赛边检站民警们的眼睛。他们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也收获了不少荣誉,范一涛个人因查获毒品49公斤,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唱给戍边青春的歌曲
“一生坚守斗志昂扬,警徽闪烁着光芒。警笛长鸣守护一方,是我青春最好模样。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着共同的梦想……”从军赛边检站营房一楼一个房间里传出的歌声,铿锵有力,颇具感染力。
张杰是军赛边检站副站长,同时也是一位在支队和当地小有名气的歌者,这是他作词、作曲的一首动听的歌。说起这3年,张杰有些恍惚,“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站前车流不息,四周却荒无人烟,唯有一群“藏青蓝”驻守着。2020年5、6月,为了躲避疫情,一路上有着大量人流和车辆。有送医送药的,也有送吃的,张杰和同事们组织了30人去支援。想起自己从军从警的10余年,张杰百感交集。他和战友们与毒贩周旋时,是毒贩的克星,而当与病毒作战时,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无所适从的时候。
“口罩遮住了表情,还好我能看见你的眼睛。”2021年时,张杰写过一首歌——《再见,2021》,道尽了这个平均年龄27岁的戍边队伍两年来的艰辛与奉献,他祈祷疫情赶紧过去。不过,他们再次身负六七公斤的装备,身着防护服又过了一年。
2021年,张杰与5位喜欢唱歌、写歌的同事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老乡成立了一个文艺小组,取名叫“军赛铁拳警民乐队”,配齐了各种乐器。在苦和累时,他们用歌声唱出心声,让大家的疲惫、孤独和苦闷得到释放,也让“警民一家亲”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杰带着队伍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经常和乐队的小伙伴为站里的同事演出,有时也会到乡里、市里一展歌喉。这个小小的警民乐队,就像一座架设在民警与老百姓之间的桥梁,在当地火了。“我常常想起:虽然大家都很累,但战友们隔离面罩后的那一双双眼睛透着坚毅。所以我想创作歌曲,唱给大家听,苦中作乐。”他说。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军赛边检站站长王利华只回过昆明的家两次。儿女尚小,说起自己的家庭,他不禁多次说到“思念”二字。这位在边关坚守了14年的老兵,拥有丰富的缉毒经验,带着同事们缉毒、缉枪,查偷渡人员,战果累累。
缉毒警察很会察言观色,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些妄图以身体不舒服为由逃避检查的,民警们都会近距离“关切”,最终找出猫腻;逃避检查健康码、行程码的,躲在车后备箱的,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王利华坦言,这3年,真的很累、很苦,压力也很大。
付出终归有回报。军赛边检站叫响了“军赛铁拳”的品牌,先后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集体嘉奖4次,获评2020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2年4月荣膺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最近又荣获“感动临沧2022年度人物”(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行走在刀尖之上,游走在生死之间,以青春与血汗铸就边关铁卡。在祖国的边境,绽放最美的芳华。”正如陶虎菁写下的这两句话,移民管理警察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在谱写属于自己的那首奋斗奉献之歌。(春城晚报 记者 邓建华 文 军赛边检站供图)
最新资讯